首页 > 新闻资讯 > 正文

让你的读书不再只是“读书”
2017-11-30 09:33:55   来源:中国教育新闻网-中国教育报 点击:

  学生时期的我是一个“不读书”的人,语文课成绩也不尽如人意,阅读理解力基本为零,可以说就是个“无能之人”。上班后,迫不得已锻炼出了些许阅读和写作技能,但因为仍旧讨厌读书,所以在写文件、书面报告等笔头工作上,吃了不少苦头。

我开始认真阅读是过了30岁之后。某天,我看到一本书上写着:“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。”我以为,即使无法立刻创业成功,只要模仿成功人士的做法,总有一天我也会加入他们的行列。于是,一年里我竟读完了300本书,但不管怎么拼命地读,我还是读过即忘。

为了彻底找出原因,我参加了许多读书讨论会,研究了一番后发现,阅读书籍可以获得知识,但只有付诸行动才有效果,而要开展实际行动,必须讲究读书法。经过一段时间坚持不懈地汲取知识、付诸行动后,我最终成为了一名研讨会的自由讲师,且在其他方面也达成了目标。

不必全部理解

大部分人对读书有误解:认为一本书必须从头读到尾,全部理解才行。这么做会让人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,结果很可能是只买书而不读书。用这种方式读书,即便读到最后,也不会记住多少内容。

从我自身的阅读经验来说,一本书的重要内容只占整本书的20%,这20%中最重要的仅有4%。也就是说,如果是200页的书,只有8页是最核心的,其余部分可以不读,忘了也罢。我也曾对如何“舍弃”这个问题束手无策。刚开始读书那阵,我经常从头读到尾,觉得好不容易花钱买来的书,不全部看完很浪费,但书中的内容还是全忘了。而在尝试凝练书中重要的20%之后,我发现反而能牢牢记住书的内容。

“终于记住书本内容了!”让我能真正体会到这一点的,是学会果断舍弃书中非必要部分的那一瞬间。

有意识地“输出”

所谓“输出”,包括“向他人讲述”和“写下来”两个层面。以“输出”为前提,再去阅读(输入),就会非常有效率。

在我主持的读书研讨会上,会让大家以向他人讲述为前提去阅读书籍,读完后让每个人把读过的书讲给大家。这个方法让大家带着“要告诉别人”的目的去阅读,更容易抓住书中要点。前几天召开的读书会上,我做了一个实验——在不向他人讲述的前提下读书,与要向他人讲述的前提下去读,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区别?大部分人回答,以向他人讲述为前提去阅读,更容易读进去。因为边读心里会边想着“到时候要给别人说书中的内容”,读书目标就容易确定下来。

找人“说书”要考虑对方是否愿意、时间上是否方便,所以不容易。因此我想,干脆写下来。于是,我开始在亚马逊网、博客、Facebook上将书的内容介绍给别人,这样既不给别人添麻烦,反而还受到大家的欢迎。

“超并列”读书法

对“多读书”这个概念,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定义。本田直之所著的《杠杆阅读术》中说:“如果速读是通过训练眼睛的移动方法来实现快速阅读的话,那么多读就是舍弃无用部分的技巧。”成毛真在其所写的《同时读10本书》中提到:“‘超并列’读书法,不是每次就读一本书,而是在不同场所读不同的书,在一天时间内同时阅读几本书。”该观点和我对多读的想法较接近。

浴室放一本,公司里放一本,卧室里放一本……在不同地方读不同的书是最理想的,当然还可以在包里放两三本,乘地铁时读、泡咖啡馆时读、工作结束时读。每次阅读不同书籍时,会拼命回想“上次读到哪儿了?”“这本是讲什么的?”短短一天时间,多次阅读不同书籍,如此一来头脑不断转换思考,对书本的印象就更深了。另外,如果只选同一类的书,内容难免有重复,中途就会厌烦,所以必须选择不同领域的书籍。请务必挑战“多读”,它会让读书变得更加有趣。

不被他人的意见左右

我询问过许多朋友,选书时,他们大都会参考亚马逊网站上的书评、知名的博客、书评电邮杂志、朋友在Facebook上的推荐等。但就我而言,亚马逊书评只能作为一个“参考”,我很多次都是看完这些推荐意见再购书,但真正找到适合自己书籍的概率并不高。买十本,适合的书一般也就两三本。所以现在我发现有感兴趣的书,一般会在实体店确认一下。若确实喜欢,我就标记在亚马逊账户里的“心愿单”中。

逛书店是我的兴趣之一。书店的书籍陈列一定最花心思,有的制作标识牌,有的设置“书籍推荐”专柜,书店的销售榜也非常具有参考价值。如果想要遇见适合自己的书,不如移步附近的实体书店吧,这与网络购书有完全不同的乐趣。去实体书店实际接触书籍本身,是发现好书最有效的方法。只有自己最明白适合自己的书籍,如果不亲自翻开书读一下,是不可能知道的。
 

作者:大岩俊之